正文 第172章 自绝于天下
最新网址:www.ibiquxs.info
    “摊丁入亩?”宋应星对这个说辞有些陌生,实际上这个法子早在嘉靖隆庆年间就有人提出来过,只是阻力实在是太大,根本没法施行。

    毕竟这个法子很明显地损害了地主士绅们的利益,而朝堂上的文武百官,别看一个个的都把儒家圣人之言成天挂在嘴边,满口仁义道德,可他们就是地主士绅这个大集体的代表,哪会自己坑自己?

    李致远解释道:“草创于嘉靖而于万历年间由张江陵(即张居正)所推行的‘一条鞭法’,宋公想必是知道的。”

    “即把以前分别征收的田赋和力役合并为一,总编为一条,并入田赋的夏秋两税一起征收,而每一州县每年需要的力役,则由官府从所收的税款中出钱来雇募,不再无偿调发平民。”

    “而我所说的这个‘摊丁入亩’即是在‘一条鞭法’的基础上彻底取消人头税!”

    “即将丁银摊入田赋征收,以土地多寡而不是以人丁数目来征税,若如此,百姓又岂会再隐匿人口?官府又岂会再担心人都跑光了而收不到税?”

    “地多的多交税,地少的则少交税,国家的财政税收有保障,百姓也不至于破产,好处是显而易见的。”

    “当然,在具体施行措施上还需细细琢磨。”

    “譬如张江陵所推行的一条鞭法,纳税全部以银为标准,在这一点上我认为在短期内虽是有利于朝廷财政,但长远看来,则是弊大于利。”

    “众所周知,百姓收获的只有粮,银钱极少,而地主富商手中银多,若全以银交税,百姓在缴纳两税的时候只得集中向地主富商们兑换,而地主富商必会借此将银价抬高,粮价贬低,到头来一条鞭法就会成为残害百姓的恶法!”

    “所以,我认为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对待,一般农民的土地税,以固定重量的谷、麦等具体实物为征收标准;而手工业者、商人、大地主则只收银。”

    “又譬如对于‘火耗’的问题,就更需要妥善处理,否则又成了地方官残害百姓的绝佳手段。”

    “一般而言,百姓所缴的银子由于纳税量不太多,以小块的碎银为主,每当各州县衙府汇总上缴国库时,再将这些收缴上来的碎银熔炼成比较大块的银子。”

    “在这过程中必然会有些损耗,这些损耗就官吏们被默认为附加税,摊派到了老百姓的头上。”

    “没错,银子在熔炼、运输过程中的确存在损耗,可谁能说清楚到底损耗了多少?有个确定的比例么?”

    “很显然地方上的官员们绝不会给出一个确定的标准,如此就又给了他们上下其手的空间,不用想都能知道他们绝对会肆意摊派,中饱私囊。”

    “老百姓最怕的不是税重,怕的是无休止、不明不白的税!”

    “与其让老百姓不明不白地承受摊派之苦,倒不如将火耗纳入朝廷正税,规范管理,同时也可适当提高官吏俸禄、待遇。”

    “税政乃大事,宜公开清楚,切不可含混不清,让底下蛀虫有了暗箱运作的空间。”

    李致远一席话让在场宋应星听得津津有味,而张煌言等人倒并不意外,之前他们已有过多次探讨。

    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心怀天下的大明好青年,自然不可能对眼下大明朝的危局视若无睹,他们主要就是讨论明朝施政得失,即为何我大明朝会到了如今这步田地。

    在李致远不停带节奏的情况下,他们一致认为,大明之衰,衰就衰在税收制度上!

    说白了就是明廷没钱,收不上税,出现天灾就没法赈灾,没法解决老百姓饿肚子的问题,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就要造反。

    而没钱的朝廷更加难以打赢仗,以至于问题越来越严重,最后内战、外战一起来,直至拖垮大明朝。

    但明廷没钱不代表大明没钱,大明朝其实有的是钱,譬如江南的士绅地主以及两淮的盐商们就富得流油,但大明朝廷就是收不到税!

    要是明廷有钱,完全能顺利地解决内部问题,而外边的建虏根本就不是个问题!

    君不见一百多年前的宪宗皇帝成化爷接手的大明朝也是被“叫门天子”朱祁镇给折腾到了崩溃的边缘。

    其时,东北有建虏鞑子烧杀抢掠,屡屡犯边;西北的鞑靼人也侵入河套,大有效法前元忽必烈再次南下入主中原之势;而内部更有荆襄百万流民大暴动。

    大明朝真是危在旦夕,其实这和崇祯朝何其相像!

    不过成化爷好歹还有些钱,脑子也不笨,皇帝做得有声有色,很快就一举扭转颓势,犁庭扫穴,杀得建虏一蹶不振,一百多年才卷土再来,又北征鞑靼,收复河套,打得鞑靼蒙古人再不敢觊觎中原。

    然而现在的大明朝廷真的是没钱了,国库空虚,因为穷苦老百姓实在搜刮不到几个钱,而富得流油的士绅富商们又收不上税。

    皇家内帑更是早就见了底,再加上今上这一通令人窒息的操作,终于落到了现在这般田地。

    李致远见宋应星听得出了神,似乎忘了说话,只好继续道:“至于第二嘛,就是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!”

    “明眼人都看得出,老百姓穷困不堪,真的没钱,官僚士绅地主们才有钱,有钱的免税,无钱的反倒要供养有钱的,哪有这样的道理?”

    “这不但使财政负担落在穷苦百姓身上,更导致国库空虚,所以必须扩大税收来源。”

    “有功名的读书人、贵族就能免税,这导致土地更向他们手中集中,土地兼并极为严重,朝廷能收税的人丁、田地更加稀少。”

    “我看这实在是项弊政,理应废除!”

    “这事要是办成了,朝廷财政状况必然大大改善,也就不必再过分依赖穷苦老百姓的那点税收。”

    “盘剥、压榨的少了,人口自然大幅增长,鼓励向山区移民、推广新式作物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!”

    听到这里,宋应星浑身一震,惊愕万分地望着李致远,难以置信地惊叫起来:“这哪里办得到!又有谁敢去做!”

    “这是同全天下士绅地主作对,纵使是天子,也绝不可能做到,强行为之,必遭天下士人所弃!”

    李致远笑道:“宋公怎么就认定办不成?”

    “人呐,敢想才敢做,你放心,我向你保证,这事一定能办成!”

    宋应星却只是不信,“前面的也就罢了,考取功名者免徭役赋税的制度是太祖爷定下的,至今已实行近三百年,早已形成思维定势,更产生了庞大的既得利益群体,几无可能更改。”

    “而这个群体,几乎控制着整个大明的基层,想让他们也交税,等于是自断根基,谁敢冒险去触这个底线,就是与全天下的士大夫为敌,自绝于天下!”

    李致远闻言很是有些恼怒,不悦道:“自绝于天下?”

    “宋公言重了!”

    饶是宋应星,也仍旧不能彻底摆脱自己的阶级属性,他终究也是地主阶级的一员,免不了把所谓的士大夫看得过于神圣、高不可攀。

    现在说得这么硬气,到头来还不是都匍匐在了异族统治者的脚下,任由他们拿捏。

    屠刀面前,从来就没有什么硬气的利益群体!

    你说做不得,做就是自绝于天下,那满清的爱新觉罗·胤禛不就办成了么?

    敢情汉家王朝收不得你们的税,只有满清才收得?

    但李致远也更增添了几分警醒之心,因为胤禛后来也被名士大儒们黑的不轻啊,现在还是不能说的太过。

    是以他缓和了语气,道:“或许现在确实难以施行,那就先按下不表,但我确实是诚心请宋公助我赴湖广推广新粮。”

    “我只问宋公,可愿意随我入楚,助我一臂之力?”

    宋应星道:“既然如此,在下不敢再推脱,就随李巡抚走这一遭便是!”

    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    崇祯十七年二月十一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