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文 第138章 星入月中,国破君亡
最新网址:www.ibiquxs.info
    李致远和张煌言一行人自宁波余姚江码头上了小船告别送行之人后,就各裹了床厚毯子,一起躲进了船舱中,任小船慢慢悠悠地向杭州荡去。

    不过他们二人谈论起自身见闻趣事、现今天下大势,倒也不觉得无趣。

    “李兄,据你所知,北方局势现在究竟到了什么地步?”张煌言毕竟是大明人,尽管对朝廷近些年的一些做法颇有微词,但真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,他还是记挂着大明安危的。

    而李致远毕竟是官身,还是巡抚要职,对前线军情肯定是比张煌言这个书生要知道的多。

    再说前日李致远又说出了那么一番玄之又玄的梦中预兆,张煌言忍不住又问起这事来。

    其实李致远还真的不知道现在北方确切的消息,他知道的只是历史上确切发生过的事情,毕竟离开湖广都有一个月了,让他从哪儿去看北方的军情塘报?

    李致远想了想,道:“玄著兄,我也不瞒你,我有些日子没接到北方的消息了,不过之前李自成就已经基本扫清了陕甘一带的官军,长安乃至整个关中已经没有后顾之忧。”

    “他下一步一定是东征,攻打京师!”

    “李自成跟朝廷打了十几年,现在终于消灭了所有能打的官军,形势对他如此有利,他能不生出打进紫禁城,当一回真龙天子的心思?”

    “他现在应该快到太原附近了,玄著兄,你就等着吧,等我们回到长沙,太原失守的消息估计就该传到了。”

    “唉!”张煌言长叹一声,“我大明真的就无可挽回了么?”

    李致远摇了摇头,肯定道:“真的已经没救了!”

    “其实现在最关键的倒不是军事问题,因为闯军并不是多厉害,真论起战斗力,跟官军相比也就是半斤八两,不然怎么打了十几年呢?”

    “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朝廷在北方丧失了统治基础,各地士绅已经不愿意再效忠大明朝廷。”

    “实际上,李自成最后一场硬仗就是和孙督师的那一战,之后他要做的就是招降纳叛,领着大军到处接受各地官僚士绅的投降。”

    “玄著兄是聪明人,北方这些年是什么样子,你应该也清楚,就不用我再说了吧。”

    张煌言默然,良久后才道:“可听李兄你之前的意思,似乎李自成很快就会败亡?”

    李致远点头道:“相比起关外的建虏,我倒是希望李自成能不败,这样咱们华夏百姓也能少流点血。”

    张煌言没有反驳,只是问道:“李兄是凭什么认定李自成必败的?”

    李致远倒是想说我就是凭历史知识认定他必败的,可现在自己要是不说出个子丑寅卯来,岂不是在张煌言面前漏了怯?

    还好他以前也琢磨过李致远的问题,个人倒是有些见解。

    李致远略微沉思了一会儿,组织了一下语言,道:“我认为李自成之所以速胜我大明不是因为兵事,原因我之前已经说了。”

    “而其之所以必败,最关键的倒恰恰是因为兵事,说白了就是他的兵不行,打不过建虏八旗!”

    “而且李自成现在的轻松大胜就是将来大败的导火索,那些望风而降的官军反而是害了他!”

    张煌言略一琢磨,觉得此论有些意思,兴致勃勃地问道:“李兄此言何解?”

    其实李致远以前就觉得,将李自成败给满清归因于其进京以后内部腐化堕落的说法是胡扯,这是以其失败之果而胡乱拼凑他的失败之因

    从李自成及大顺军入京师到与满清的一片石之战,满打满算才三十来天,这么短的时间,就是想腐化想堕落都来不及,军队也根本不可能短时间就发生多大的变化。

    恰恰相反,正是因为李自成没有腐化堕落,没有和那些士大夫官僚同流合污,堕落成新的地主阶级,才导致在他兵败之后,原来归降他的大明官僚迅速背叛他。

    只能说李自成及其几个军师、谋士等智囊团一贯短视无脑,例如牛金星、宋献策等人,进京后就忙着筹备登基大典,从始至终根本没把山海关的吴三桂、关外的建奴鞑子放在心上。

    不过究其根本原因,还是因为李自成的军队打不过建奴八旗。

    李致远道:“你我都不是道学先生,所谓的仁德、天命、民心,大多不过都是用来愚弄世人的,譬如蒙元就杀人亿兆,却还不是能得了天下。”

    见张煌言不置可否,李致远继续道:“能不能得天下,最重要的无外乎就是两点。”

    “一是有一支战无不胜的强军。”

    “二是得到大多数士大夫们的支持。”

    “而再看李自成,其兵虽多,但战力却不强,大多都是裹挟拉来的流民及穷苦百姓,打那些军心全无的大明官军尚且吃力,一旦野战遇到建奴的八旗铁骑,九成会大败。”

    “说实话,单论野战,当今天下只怕没有军队是建奴八旗的对手,这和士兵人数无关。”

    “况且李自成胜得太轻松太容易了,其士卒没有经过残酷的战争洗礼,不过是一群刚拿起刀枪的农夫而已,面对杀人如麻、凶残成性的建虏,怎么敌得过?”

    “自从李自成收取关中后,闯军骤然扩大了数倍,稀释了其精锐老兵,导致闯军的平均战力大幅下降。”

    “而兵贵精而不在多,一支臃肿不堪的队伍,面对真正的强军时很容易就会被击败。”

    “实际上李自成派的兵越多输的就会越惨,几十万人的大军要是被打至溃败,根本无人能控制。”

    听到这里,张煌言疑惑道:“李兄凭什么认定李自成一定会与建虏野战呢?若是其迅速招抚辽东总兵吴三桂,并接手我大明的九边防线,依关坚守不出呢?”

    李致远赞道:“玄著兄果然眼光独到!我正要说这点。”

    “李自成若在攻下京师后,真能迅速安抚拉拢吴三桂,许以高官厚禄,并加派精锐士兵把守山海关,将建奴大军挡在山海关外,则天下定矣!”

    “可我看李自成及其谋士就从未考虑过关外建虏的问题,他们似乎以为建虏只会与大明为敌,而不会与他们的‘大顺’为敌。”

    “胜利来得太快太容易了,一连串的胜利冲昏了李自成及其谋士的头脑,也导致李自成对自己军队的战力大大高估,俗话说的骄兵必败不是没有道理。”

    “我估计李自成一定会轻视吴三桂,不会将其放在心上。”

    “而吴三桂也必定会投降建虏!”

    “所谓关宁军,不过是一群出身辽东军门的骄兵悍将而已,眼里根本没什么家国天下,民族大义,一切以自身利益优先!”

    “若我大明不亡,他们自然可以两头讨好,一面吃着我大明百姓供给的粮饷,一面和建虏勾勾搭搭,待价而沽。”

    “可一旦大明轰然倒塌,作为统领的吴三桂也没有什么别的选择,要么降顺要么降虏,为了十数万张嘴巴,自然是谁出价高就倒向谁!”

    李致远一口气说完,张煌言不禁哑然,良久不语。

    崇祯十七年正月廿四日,真定(直隶真定府,府治真定县,即今河北石家庄正定县)参将李茂明报寇陷三晋,高杰纵兵掠河东。

    当初李自成决意发动灭明东征,就将大军分为了三部分。

    其中的主力就是由李自成、刘宗敏率领的中路军,兵马最多,兵峰最盛,文臣武将最多,丞相牛金星、军师宋献策、制将军李岩等大顺核心人物均在列。

    李自成制定的大军进军路线是渡过黄河后先下平阳,继而北上攻打省会太原,接着再一路向北,拿下忻州、代州、大同、宣府等重镇,然后再转道向东,直扑京师。

    而由刘芳亮率领的南路军则作为一支偏师,主要目的是策应李自成的主力,牵制朝廷的军队,堵住朝廷可能的南逃之路。

    是以刘芳亮在渡过黄河进入晋南后,就一直沿着黄河北岸进军。

    他下一步将由晋南豫北进入北直隶南部,北上攻取大名、河间、真定、保定诸府,断绝明廷的南逃之路。

    最后一路则是由李过率领的北路军,主要目的也是配合李自成的中路军主力。

    这一路走陕北榆林,攻下保德县后渡过黄河进入山西,继而清扫太原西部的明军残余,以绝太原之援军,配合李自成的中路军主力拿下太原。

    而后再贴着中路军的北边,攻宁武,经大同,边外,大兴关、柳沟、十三陵、昌平,最后一起围攻京师。

    现在大明的真定参将都听到了贼军的消息,就表明贼军的南路军已经靠近京畿南部,京师里的天子和文武百官也该想办法做决断了。

    而那位高杰总兵自孙传庭兵败后,就被李自成吓破了胆,完全不敢和闯军作战。

    他先从陕西逃到山西,听说李自成也跟着来了,高杰不敢阻击,更不敢在山西停留片刻,唯恐李自成追上来后要了他的命。

    毕竟他曾经可是深深体会了一把“好吃不过饺子,好玩不过嫂子”的真谛,不仅睡了大嫂,还一波带走了。

    高杰现在唯一敢做的就是在逃离山西前疯狂地抢掠一把,反正他觉得除了李自成可能会要了他的命,朝廷拿他是没有半点办法的。

    所以高杰在李自成大军面前胆小如鼠,在朝廷和百姓面前可是嚣张、凶残的很,东逃之路上,他放肆地纵兵奸淫掳掠,这支部队简直就是无恶不作的禽兽。

    但这伙禽兽还打着大明官军的旗号,被祸害的晋南豫北的百姓这下对朝廷更加失望、愤恨,愿意投降大顺的人更多了。

    现在山西前线的局势越来越明朗,闯贼分兵三路的消息也传到了京师,朝廷终于意识到闯贼这是要围攻京师,灭亡大明了!

    “闯贼三路犯神京,远弥震恐!”这是真定参将李茂明在奏疏中报上来的,崇祯皇帝看了,心里实在极不是滋味。

    他当了十七年皇帝,一直都是以圣君自比,十分自负,曾经连汉文帝都不放在眼里,甚至还批判过唐太宗的某些不足之处。

    乾清宫里的崇祯皇帝抬头望着天上的那一弯残月,怅然自失,遥想当年,自己从兄长手中接过大明天下的重担时也曾立下壮志雄心,誓要中兴大明,现在怎么会落到这个地步,难道大明竟要亡在我手中?

    是日夜,星入月中,宋史云,星入月中,国破君亡!

    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    崇祯十七年正月廿四日